- 热点文章
-
- 09-14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弱电专业教改的探索
- 11-28东芝将在2009年CES带来新水平的前沿技术
- 11-28互联网:世界的镜子
- 11-28中美文化论坛研讨数字技术保护文化
- 11-28浅析“三鹿集团奶粉事件”危机根源
- 11-28新媒体的发展及其教育创新应用研究
- 11-28楼宇信息系统的现状与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 11-28中国2009世界邮展60城市巡邮漯河站启动
- 11-28打造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时空
- 11-28观察中国管理教育30年
- 11-28驾驭论:科学发展的新智囊
- 11-28软着陆将解读中国管理国际化新走势
- 11-28创建中国水电国际化强势品牌
- 11-28管理科学进入新观察时代
- 11-28全球化传播语境下的家国建构
- 11-28网络民主对公民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
- 11-28奥运后中国酒店业的发展分析
- 11-28国家创新系统下的大学科研管理研究
- 11-28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及服务模式探讨
- 11-28非均衡理论及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
- 11-28绿色、安全和通讯是汽车电子的未来
- 11-28敦煌莫高窟将为游客建"数字洞窟"
- 11-28思科新软件平台帮媒体公司建社交网络
- 11-28苹果乔布斯:用13年给IT业洗一次脑
- 11-28海外传真:2008年数字印刷市场回顾
- 11-28东芝将在2009年CES带来新水平的前沿技术
- 11-28互联网:世界的镜子
- 11-28中美文化论坛研讨数字技术保护文化
- 11-28故宫国图面临“数字化”难题 缺乏专门人才
从“冷区”走向“热土”,一座老油田的涅槃之路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采油三厂留路低碳建设示范区纪实
2025-01-10 10:26:00 来源:能源科技
魏 璐
走进采油三厂留路油田院内,近万块光伏发电板整齐排列,机泵轰鸣,吊臂起落……光伏发电、油管清洗、余热发电等工作正在有序开展。院外绿树成荫,微风拂过,带来了大自然的清新与宁静,也吹动着这片土地上的绿色革命。
这里是刚刚投产的留路低碳建设示范区,也是华北油田首个低碳示范区。
油气、光热、余热,都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也是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双碳”目标之下,华北油田确定了“6131”能源布局,相继通过风光发电、地热利用及开展CCUS先导试验等方式,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而留路低碳示范区建设,则是其中一个重点工程项目。
连日来,伴随着示范区的投产,让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油田迎来一次蜕变,曾经的闲置房屋和低效土地,正变身为优质资源,焕发出绿色生命力。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战士,披上新战衣,重新站在了时代的舞台上。
冀中遗梦,金色岁月如歌
时光于年轮更替中流逝,吹老了容颜,却磨不去那些闪光的印记。
1976年盛夏,勘探三部32675钻井队在留路北山头上的留10井开钻。11月下旬,这口井在揭开云岩层14.3米后完井,试油后喷出日产近两千吨的高产油流。自此,冀中区域又一个大型油田——留路油田在错落的村庄与大片农田之中拉开了开采序幕。大批创业者用青春和汗水灌溉这片热土,一个又一个捷报不断传来,昔日荒芜之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开发初期,高峰期16口井年产原油81万吨,占全厂产量的42%,为华北油田连续10年稳产千万吨立下了赫赫战功。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家。
为配合开发建设,1988年,华北油田在这里建立了生活基地,2300余名员工及家属来到这里,医院、商店、学校、餐厅、公园、活动中心一应俱全。下班或者周末,到处都是人头攒动,可以说风光无限,一时无两。而公园中央那座小巧玲珑的凉亭,更是成为无数留路孩子心中不可磨灭的欢乐记忆。
然而,伴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1989年年底,油藏全面见水,导致产量迅速下滑,曾经辉煌一时的功勋油气田慢慢步入了开发后期阶段。出水多、油气资源锐减、井况问题复杂……一系列问题,似乎都在宣告着一座老油田的结束。
与此同时,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2005年以来,此处825户居民已整体回迁至采油三厂新建生活基地。
人去楼空,昔日繁华已成为过往云烟。这片土地如同秋天的大地,在沉寂中静待着新的生机与希望。
产量之殇,寻路刻不容缓
老油田出路何在?
老油田前景何在?
老油田希望何在?
观念一换,前景无限。
历经多年开采,尽管油气“家底”不再丰厚,但区域内拥有面积约44平方千米、地层温度高达123摄氏度的丰富余热资源。“油少热多”的特点,让其成为绿色低碳转型的最佳“人选”。
依托得天独厚的余热优势,2011年以来,采油三厂逐步实施工艺优化,扩大油田余热利用规模,开启了“油田”变“热田”之旅。该厂率先通过提取采出水余热,结合站外单井管网“简并串”常温集油、集油干线和站内生产维温等措施,停用11台加热炉同时,优化集输及热力系统运行参数,潜山井大排量节能举升、复合隔热油管、HCC纤维增强复合防腐内衬等一批关键技术陆续投用。
在此基础上,该厂进一步延伸余热梯级利用场景,油管检测站、含油污泥净化点相继落成。
“这里的余热水温度高达94℃,完全可以满足油管清洗要求,相较传统高压冷清洗模式,年节约新管采购费用2000余万元。”在油管清洗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道。
与此同时,在距离清洗现场仅有百米的含油污泥净化点,一袋袋含油污泥经过人工拆解、喷淋冲洗,再通过加热、加药、搅拌、澄清等工序,油水回收至生产系统,底部含油量小于3‰的脱油污泥用于铺垫井场、进井道路。作为冀中地区处理量最大、第一家手续齐全的净化点,该厂利用余热资源,每年处理含油污泥约3000吨。
经过近五年的攻关改造,该厂形成了包含油管清洗、含油污泥、生产伴热及余热发电的余热综合利用体系。这一体系的成熟应用,减少用工16人,每年可节约燃油2000吨,节电90万kW·h,节约油管清洗、污油净化各类费用300万元,减少碳排放6953吨。
曙光初现,初绽青绿底色
“油田”到“热田”的成功转型,织就了老油田的“青绿”底色。而探索,并未止步于此。
此后数年,在以“双碳”目标为导向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推动下,华北油田将绿色转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依托京津冀地缘优势和区域新能源资源,全力建设多能互补、绿色智慧用能新架构,逐步摸索出一条具有华北特色的新能源发展之路。
千川汇海阔,风正好扬帆!
采油三厂以低碳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主动探索绿色升级方案,规划总装机容量为5.27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逐渐丰富这里“追光取热”的用能场景。
这一举措,也让这些沉寂近20年的房屋在等待中迎来了生机。
“这些房屋因为长时间无人居住,已成为危房,占地面积达53300多平方米。按规划将对这些楼房进行拆除,并利用其土地开展光伏发电建设,让阳光产生‘绿色收益’。”该厂新能源业务负责人宋保林说道,“建设过程中,我们将拆卸的建筑废料粉碎成颗粒,全部投用井场硬化,可垫井场约120个。”
2022年2月,该厂成立项目专班,针对该区域光伏建设可行性多次开展论证。在确保思路可行后,多次深入现场勘查,针对站内、闲置场地、车棚顶等不同建设场景,反复商讨确定设计方案和技术流程,优化光伏安装角度和间距充分利用自有土地资源,增大装机容量,建设具有油田特色的光伏场景。为确保该项目如期投运,专班成员合理优化施工顺序,高效推进光伏板安装、电缆铺设、配电改造等施工,终于在当年5月28日一次性顺利并网成功,投产发电。该项目年均发电量达650万kW·h,且全部用于自行消纳。
自此,在余热与光伏的双向加持之下,这里成功构建余热高效利用和清洁发电一体化协同发展模式。
阳光倾泻而下,肆意洒在大片硅晶片上。区域中央,那座小小凉亭,成为烈日之下巡检人员的短暂休憩之地。那座小小凉亭,一如既往地守望着这座老油田,承载着她的记忆,记录着她的起落,也见证着她的坚韧与希望。
绿意勃发,共绘新生画卷
大地深处,余热涌动沃野之上,光热慷慨。地下与地上资源在这里交汇、呼应,共同孕育着对低碳之路的憧憬与期待。
“光伏长廊首次采用悬索结构,安装时应注意整体结构稳定性和光伏板紧固受力均匀性,防止由于紧固时受力不均造成光伏板损坏。”6月7日,在光伏发电现场,该厂新能源技术人员高阳正在与施工人员对即将开工的光伏长廊进行技术交底并作出提示“低碳示范区的投产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不断迭代、持续进化的过程。”
低碳示范区,从提出概念、推进实施到成熟运行,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投产后的运行与维护工作将是确保持续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该厂不断建立健全光伏电站运维体系,坚持“属地+生产服务保障中心”的自主运维模式,先后制订《光伏发电站运维操作规程》《光伏电站应急处置方案》《光伏发电站运维职责》等运行管理制度,设置5项、30条巡检点对光伏发电关键设备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按照规划,该厂将继续在此处建成数字化管控中心、中心化验室,将区域内各类能源数据进行综合调度和优化管理,确保能耗数据、电力参数、运行曲线等“一屏尽览”远程故障、数据监测“一键可控”,逐步实现管理信息化、运维自动化。同时,该厂将全厂10个化验室进行业务整合,在此处建设一个中心化验室,同步完善留楚、肃宁两个区域化验室,形成“一大两小”分布格局,为新型作业区建设创造条件,实现化验药剂等危化品集中管控,化验人员、设备集中管理。通过提高化验效率,降低管理风险,可减少化验室风险点7个,优化用工2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