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纵横 中国科技纵横杂志社官方网站
热点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纵横视界

载体—从假说到准理论附论相关层级的粒子

2023-11-20 11:25:00    来源:纵横视界

张滨

深圳本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者简介:张滨(1959-),男,深圳人,硕士研究生,曾任深圳大学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现任深圳本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1.

1.1 序一

1982年,此文的雏形作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当时校名是华中工学院)。原文名称《信息载运体假说》受钱学森先生一些论著的影响,不久定名为《载体假说》。

1984年,作为大学助教的我,从华中科技大学调任深圳大学,先后任教于计算机系、应用数学系、软科学系,曾先后教授《高等数学》《计算机仿真》《Basic言》《复变函数》等课程,期间升任讲师,1988年至1999年赴美深造工作,回国后任深圳大学客座教授至今。1985年,我在深圳大学给学生们做过一次科学讲座,专题讲述《载体假说》,引起许多学生疯狂的追捧。因为毕竟是假说(新华字典注释:假说被充分证明后,就是理论),我没有在任何刊物上发表。近40年过去了,事实不断证明这个假说已经是一个向着“理论”转化的“准理论”了,我兴奋不已,感慨万千。

张翁初心今尚在,思绪萦绕四十载,始终上下而求索,灵感冲动茅塞开。我也年逾花甲,此文再不与世分享切磋,可能就要带进火葬场了。

1.2 序二

这是一个什么“准理论”呢?对人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1831年,法拉第发明了电磁感应;1869年,门捷列夫给出了元素周期表;1905年,爱因斯坦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25年,以海森伯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创立了量子力学。聪明的人类最后发现组成整个物质世界的元素为118[1],更进一步由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理论确立的构成物质最小最基本的单位为基本粒子,他们只有四大类[2],人类相继发明了集成电路、电脑、软件、网络,建立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等等。现在这个“准理论”,传承前述理论和科学,将带领人类进入另一个世界。

宇宙(包括地球)还存在一种(或分别为不同种的)能够运载信息、能量或物质的载体。它们异于电磁波,其功能优于电磁波,是人类迄今为止还没有系统认知和掌握的载体。

电磁技术已给人类带来了数不胜数的便利和福祉,人类现在可谓生活在一个电磁包裹的世界。设想一下没有手机、电脑、电子通讯,人类现代生活将立即崩溃。世界已经是一个电子世界,人类生活可谓一种电磁生活。

然而今天,如果我们把电磁波也视为一种载体,那么,一种比电磁波更能影响和帮助人类的载体将让您耳目全新。

读完这篇论文,您会发现3D视频原来不应该是在电视、手机的屏幕里,而是真的身临其境;巨能传输(大能量传输)也可以是无形无线的;人类的星际旅行将成为可能,地球上秒到更不是问题;人类建造楼宇住宅会像变魔术一般,过去的魔术将成为现实,过去的不可思议将成为恍然大悟。人类的生活将在这一全新的理论和技术牵引下,大上一个台阶,进入一个新的纪元,即一个新的载体世界和一个粒子宇宙开启的新纪元。

2.载体

2.1 载体基本概念

载体可以分为有形载体和无形载体。车辆、轮船、飞机是能载人运货的有形载体,而道路、江水海水、空气又分别是车辆、轮船、飞机的载体。

有线电流能载运能量、载运信息,是能量载体,也是信息载体。本文仅对无形载体进行研究。

人类迄今为止也掌握了很多种的无形载体,比如最广泛运用的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能够载运信息、能够载运微弱的能量;声呐(sonar)能在海底传递信息,比电磁波的衰减更小;还有红外热成像(infrared thermal imaging)技术,通过非接触探测红外能量(热量)搜索在烟雾中的生命;当然习以为常的声波(sound wave),也是一种无形载体,不胜枚举。

2.2 载体的分类

无论是过去存在的,还是本文即将论述的载体,不外乎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以载运信息为主要特征,我们称为“信息载体”(information carrier);第二类以载运能量为主,称之为“能量载体”(energy carrier;第三类称之为“物质载体”(matter carrier),以载运物质为主要特点。

近代对人类影响最为深刻、最为广泛的科学技术是1831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1870年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电磁理论方法。最具代表性、结晶性的产品是当今的智能手机,200年前法拉第、麦克斯韦做梦也不会想到今天的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对音频、视频进行全方位的无限量的信息传输。方寸之间,集人类数千年的科学技术成果之大成,不计其数的科学家、发明家薪火相传,人类把物理、化学、电磁学、光学、计算机、互联网、量子力学、高能物理、相对论等等科学和技术水乳交融,发挥到了魔术般的境地,这个魔术的谜底之一就是对人类影响空前的“信息载体”—电磁波。

今天的电磁波还被人类运用到了能量传输上,成为了能量载体,无线手机充电、无线电视,无源WiFi,都是把电磁波作为能量载体的运用。

然而,作为能量载体,电磁波还是有点力不从心,目前大能量的传输还只是个梦想;再谈到物质载体,电磁波更是望尘莫及,瞠呼其后了。

那么自然界是否还存在一种(或分别为不同种的)无形载体?能够载运较大的能量,能够载运物质,当然也超越电磁波,更能传输信息。

答案是肯定的:存在!

3.粒子略论

3.1 粒子科学、粒子力学

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原子核象太阳、不同能级的电子象太阳系里绕太阳旋转的不同轨道的行星,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和对宏观世界的探索一样,充满了困惑、好奇心、无奈、征服欲以及挑战和成就感。

宏观世界,整个宇宙是由粒子组成的,宇宙是粒子的。有研究指出,宇宙的粒子总数(尚不知什么层级的粒子)为1080[3],本文认为远远不止。当然,微小的粒子组成了浩瀚的宇宙,所以称之为“粒子宇宙”是名副其实的。

研究新型载体,不得不研究的是微观领域的粒子科学,其目的是为了新型载体的寻找、研究和应用。近代科学界涉及粒子的科学主要有“粒子物理”(也叫高能物理)和“量子力学”,粒子物理(particle physics)和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中对粒子、复合粒子等的定义,与本文描述的“粒子”“正粒子”“原始粒子”是不太一样的物理概念,虽然在许多方面有一定的共性,比如在本文3.3中定义的Ⅳ级粒子和量子力学的基本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但对于那些如夸克[4]、胶子[5]这类目前还局限于理论假设未经实验完全证实的粒子,暂时不是本文涉及的范畴。另外,象粒子是不是有反粒子,所有电子是不是都是全同基本粒子,粒子之间是不是存在量子纠缠等等都只是本文的参考理论(因为这些理论目前对许许多多自然现象的解释还无能为力)。

本文涉及的课题,在未来的研究空间巨大,“粒子力学”(particle physics)这门新学科将应运而生,它将借鉴、吸收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粒子物理学(particle physics)的实用部分。当然,要把“粒子力学”与量子力学、粒子物理的粒子都分开看待,特别是对于那些过于抽象晦涩的,未经实验最后证实的主观臆想、概念堆砌、数学游戏,暂时视而不见,同时,以对于载体的研究、应用有意义的实用技术与科学为主线,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创立“粒子力学”,为载体科学铺下系统的理论基础。

换一种表述就是,粒子力学可能涵盖部分量子力学、粒子物理学的范畴,但粒子力学绝不等同于量子力学、粒子物理学,它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即使也少不了一些新的抽象和晦涩,但它离实际应用已经很近。

在本文对于粒子的定义:组成物质的只能依赖高技术设备探测的原始物质颗粒。

宇宙万物都是物质的,我们对粒子的定义有三个要素,一是组成的物质,二是肉眼看不见但通过高技术设备可探测的,三是颗粒。比如沙子,它满足了一、三条件,可是不满足第二条,所以沙子不是本文讨论的粒子;再比如新冠病毒(sars-cov-2)是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0nm140nm,满足一、二、三条,也是粒子,只不过是微生物粒子。

门捷列夫给出了组成整个世界的元素周期表,准确的推导出当时还有哪些元素有待被发现,导致后人陆续将之填充为118种,今天我们把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也称为这个层级(见后文3.3定义)的“原子级粒子”(也叫Ⅲ级粒子)。

粒子还可以继续细分。今天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理论把世界的组成已分为四大类基本粒子,即夸克(quark)、轻子(lepton)、规范玻色子(gauge bosons[又名:规范粒子(gauge bosons)、媒介粒子medium bosons]、希格斯粒子(higgs particle)。

然而,20世纪中期以前人们把基本粒子分为:原子、中子、电子、光子和各种介子,这些是当时人类所能探测到的最小粒子,共有10种。本文将这个时代确立的这10种粒子称为“原始粒子”,简称“原粒”。即质子(proton)、中子(neutron)、电子(electron)、光子(photon)和π介子(pi meson)、k介子(kappa meson)、η介子(eta meson)、ρ介子(rho meson)、ω介子(omega meson)、φ介子(phi meson,共10种原始粒子,即“原粒”(op)(original particle)。

今天的科学技术还在把这些原粒继续细分,我们把进一步细分后的粒子称之为“负粒子”(不是负离子),由原粒组成的任何粒子都是“正粒子”,当然,118种元素都是正粒子。也就是说,所有物质都可以由118种元素(正粒子)组成,而118种元素又可由原粒的某些种进行直接或间接聚合生成。另一方面也可理解为,任何物质都可以细分成10种原始粒子(原粒)中的某些种,即人类如果掌握了粒子组成物质的规律,那么就会有这样的结果:物质 →粒子→物质(同种或另一种),自然界存在这么一条粒子定律(particle law):

【任何物质都可以分解成为正粒子(包括原始粒子)中的某些种;任何物质又都可以通过正粒(包括原始粒子)中的某些种分解直接或间接聚合而成。】

人类一旦掌握了物质向粒子的分解技术(后文将定义为粒化)和粒子向物质的聚合技术,人类就可以造就世界。

换个表达方式就是,所有物质都是由正粒或包括10种原始粒子的某些种的不同排序或组合(无疑会是立体排序组合,甚至是多维的、复合的、叠加的或交叉的排序组合,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所以,掌握这个排序或组合或叫聚合就可以造出世界来。

人类虽然现在还没有人造的“专用粒子分解重组设备”,想象起来也觉得深不可触,不可思议,然而,这种粒子的“分解和重组设备”就在身边,不得不承认的是,所有动物和植物都是“粒子分解和重组的加工器”,生物的一端吸入(吃入)不同组合的粒子合成物,或是食物,或者养分,另一端输出的是另一种粒子合成物,或是不同的形态或是粪便、枝叶、果实等。

奶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孕育生命之源,草粒子通过母牛这个自然界的“粒子分解重组加工器”,生成了牛奶粒子。

有些粒子集合本身也是“粒子重组的加工器”,比如鸡蛋“演变”出来的是鸡,鹅蛋“演变”出来的是鹅,蛋都是蛋白质,蛋白质都是肽键聚合物,肽键都含有氨基酸,氨基酸都含有氮和氢(NH2氨基),鸡蛋鹅蛋的本质是一样的,但由于不同的基因密码仿佛是不同的加工程序,使都是蛋白质粒子的蛋,会生成不同的生命,实际就是不同的粒子集合。

现代科技其实也有在其边缘的影子,比如:用碳粒子结晶合成人造钻石(金刚石);用氮、氢、氧合成人造食糖;用粒化(液化也是一种粒化)的油页岩、煤、焦油、一氧化碳、氢合成人造石油;用粒化(液化)的木材、棉、芦苇等高分子化合物合成人造纤维。这些技术成果举不胜举,是我们先辈的智慧结晶是伟大的,以后更伟大的是什么呢?

人类通过原粒或正粒,就可以造就一切,包括人类自己的器官,最后制造活人,而且是不同年龄的活人。

3.3 粒子层级分类与不确定性关系

理论上讲,粒子作为物质的组成单元,可以无限细分下去。例如,量子力学,粒子物理已经把物质细分的微观视界触及到夸克、胶子,标准模型理论甚至已经把物质的基本粒子(不是原粒,是负粒)分为了夸克、轻子、规范玻色子、希格斯粒子四大类。

然而,我们细分的目的是为了用粒子来研究、运用载体,本文把粒子分为四个层级(层次)。第一级为“纳米级”,直径可以纳米计;第二级为“分子级”直径可以分子直径来计;第三级为“原子级”,直径可以原子直径来计;第四级为“原粒级”,直径居于原粒与原子之间

《粒子层级分类表》

层级

粒子直径D

文字名称

m D ≥ 最大分子直径

纳米级

最大分子直径>D ≥ 最小分子直径

分子级

最小分子直径>D ≥ 原子直径

原子级

原子直径>D ≥ 原粒直径

原粒级

由于分子、原子、原粒的尺寸不完全一致,因此,同一层级的不同粒子尺寸会有一定差异,但Ⅰ级粒子的尺寸可以是一样大的。如果用粒子尺寸的数轴来表示,可以形成一个“粒子轴”(particle axis)示意图:

针对什么层级的粒子进行研究,是研究的重大因素,不同层级的粒子体现完全不同的粒子特征,现在科学技术界绝大多数研究、文献、论文,不分层级的只说个粒子,使粒子科学的研究、应用产生了许多困扰,应引起科学技术界的高度重视。

1927年,法国科学家沃纳·海森伯提出了粒子的不确定性关系,内容是:人们不能准确的同时确定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速度)。这个原理对于粒子的合成、聚合有一定的影响,但注意,不是所有层级的粒子都受这个原理(关系)制约。首先,这个量子力学里提及的粒子并非与本文定义的粒子在同一个层级,或者说并非同一个微观视界;其次,按照物理学“尺寸效应”(size effect)学说,物质在分到纳米尺度的时候性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第三,针对本文定义的纳米级、分子级的粒子,海森伯的这个关系原理是不适用的,即至少对于纳米级和分子级的粒子,人们既可以准确地确定其位置,也可以同时确定其动量(速度)。

再比如一个定律是物质不灭定律,是分子不灭还是原子不灭?还是我们定义的原粒不灭?所以粒子的层级(也可以叫层次)要明确,该定律所指的物质肯定不是宏观领域的物质。蜡烛燃烧了,相当于氧化反应,空中增加了组成蜡烛的原子,蜡烛这种物质和其分子是CnH2n+2n=18~30)灭了,空间的蜡烛物质的原子增加了,通过沉降、下雨等方式,组成蜡烛的原子、分子、粒子最后还是回到地球上,所以物质不灭也是针对相应层级的粒子而言的。

还举例说明,粒子在小到一定层级后也不受牛顿力学约束了,比如茶叶粒子在水中,它不会沉淀,许多液体中的粒子都不会沉淀,空气中的某些粒子也一样,像在太空中飘逸一样,至于是否遵循布朗运动规律,也要取决于粒子所在的层级,布朗粒子的直径10-4cm=1μm,比在本文定义的一级粒子还大,而布朗运动中的介质分子为10-8cm,即10-4μm=10-1nm=0.1nm,首先这里的数据0.1nm一定有误[6],其次布朗粒子的直径大于10-4cm=1μm,比本文定义的一级粒子(纳米级)还要大,也超出了本文讨论的范围。因此,布朗运动根据层级定义,也不在本文研究的视野里。

总之,锁定了研究粒子的层级,才能得出正确的研究结果,粒子的“层级”一定是涉及粒子时不可或缺的定冠词。

3.4  粒化

将物质粒子化,简称粒化。宏观领域的粒化是把物质粉碎、切割、分离,物质的性质不变。石粉还是石类,米粉还是米类。与宏观领域不一样的是,微观领域的粒化不得不将物质进行“化学分解”,根据“尺寸效应”原理,物质在分到纳米尺寸的时候,性质会发生种种变化,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分解为质子、中子、电子、介子,物质的组分虽然不灭,但性质发生了变化,比如,把一个蛋白质大分子进行“切割”,切走了一个氨基(NH2)或一个羧基(COOH),就已经不称其为蛋白质了。因此,微观世界的粒化可能是一个化学分解,分解后的粒子已经变性,不是原来的物质。然而,这一现象不影响我们对粒子化技术的应用,因为我们仍然可以以物质的新的形态的来看待、保存、运用粒子,比如水(H2O),进行原子级粒化后成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我们可以保存、运用氢、氧原子;比如,反过来我们也用氢、氧合成水。

物质的粒化并非要无限小下去,即使这个“无限小”的工作是永无止境的,不同的运用领域下进行不同层级(层次)的粒化,可以实现我们不同的目的。

物质的四级(原粒级)粒化,不可能是物理的、机械的、可见的,一定是化学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一定都可以实现,即使实现了也不一定是可逆的,氢原子被粒化后为质子、中子、电子(这不是一个核裂变,核裂变是指由较重的原子核分裂成较轻的原子核),理论上讲是可行的,同时这些质子、中子、电子也可以反过来实现原子核、原子的聚合,但是否可以在应用领域内规模化地进行这种粒化和聚合尚不得而知。特别说明一下,这里的聚合也不是一个核聚合,核聚合是指两个较轻的原子核聚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裂变和聚变都会释放巨大能量,这是“粒化·聚合”与“裂变·聚变”的关键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3.5 粒子力学中的超光速运动

由于本文主题与篇幅的限制,有关“粒子力学”的相关论述将在另一论文中呈现。但其中的一些研究结论与观点涉及到本文论点的支撑,有必要在这里先做一个简略的介绍。

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但他的理论至今存在许许多多的争议,包括诺贝尔奖评审机构,从来没有因相对论而颁发该奖给爱因斯坦,甚至在爱因斯坦由于提出光量子假说获得1921年诺贝尔奖时,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诺贝尔奖颁奖辞也只字未提相对论。

即使现在科学界已普遍接受了相对论的主要思想,但本人在深入研究后发现:相对论的适用范围只在光速范围内,当事物运动超过光速后,相对论中的质能关系式要由E=mc2 改写为:

E=mv2 v为物体运动速度,包括光速c10倍光速10c,等。同时,现代科学已经确认或将近一步确认:物体的速度可以超过光速。

于是有这样的结论:

牛顿力学可认为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情况下的近似。

相对论力学可认为是粒子力学在光速以下的特例。光速是速度的一个“屏障”,就像音速是个“屏障”一样,事物运动会有一些屏障处的特殊性。

牛顿没有错,爱因斯坦更没有错。正是因为相对论的“相对思想之精髓”,这些力学都有自身的相对适用范围—速度范围。

本文研究的事物没有做速度限制,包括超光速的物体运动的研究。

4.各类载体的特性

我们把无形载体分为三大类:信息载体、能量载体、物质载体,每一类载体因其特性与用途各异,分述如下

4.1 信息载体

未来的信息载体是由粒子波来承担的。电子虽然也是一种粒子,但不是本文要讨论的新的范畴,本文要讨论的是正粒波的特性与应用。

正粒波包括原粒波(以下有时简称粒波)的速度是光波(电磁波)的N倍,N2;粒波是M维波,M3;不是电磁波的理论能够解释的,量子力学、粒子物理(高能物理)也不是其适用的理论。粒波能够直接传输立体信息甚至更多维信息。

人脑中的信息流动是通过某个层级的粒波完成的,动物包括人类的触觉是通过神经元的粒波传递的(比如从手指到大脑好像是一个整体,但实际上触觉的信息是需要传递的,然后速度之快,可谓瞬间即达,至于这个速度与光速的快慢,还有待实验检测),现代科学所检测到的电流或电磁现象只是粒波在传输过程中的衍生现象,脑电图、心电图的电信号其实和电流、电磁关系并非直接,而是和神经元的粒波信号直接有关。只有待人类开发出粒子计算机(particle compute)(粒脑而是电脑,也不是规划、研发中的量子计算机,它们都是望尘莫及的),解决了非生物智能超越生物智能之,人类对自身各个器官的作用才能做出更准确的解释和说明。

人类依据一些生物现象和粒子科学的理论进行研究,其中的许多研究成果会为我们揭示许许多多非电磁载体的现象。可以说,大脑信息的储存、传输、计算就不是什么脑电流作用的结果,而是神经元粒子波作用的结果。人类目前所用的脑电图之类的技术,实际是大脑神经元粒波传输时产生的附加电流或叫衍生电流,它与表达的大脑运行的实质相距甚远。

再明确一点,作为生灵之首的人类,电磁技术是难以胜任它对人体现象、疾病、医疗的真正全面的解释的,大脑并非是现代医学认识的“电系统”。接下来的医学、科学将认识到,它们是“载体系统”“粒子系统”“原粒系统”。新的科学要从根本上对于人体中的信息传递、智能运算、信息储存等,通过粒子力学与理论、粒波理论、信息载体理论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准确的研究。

人类科学如果研究方向错了,可能导致人类的发展进入“瓶颈”,比如生物系统主要不是一个电系统,而如果我们每天仍然潜心于用电系统来解释、解决生物系统的问题,人类悄然绕开了粒子系统、粒子理论,其恶果是几十年、几百年会背离科学越走越远,而真正的科学贻误了服务人类的机缘。

再回头看一下人类已习以为常的电磁波载体。

电磁波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可谓显尽了神威,给人类带来了数不胜数的便利。

然而,面对我们研究的新型信息载体,电磁波在速度、维度、功能方面还是显出了它的短板。

首先,信息载体的速度远超电磁波。光是一种电磁波,光的速度是很快的,为299792458m/s,可是到了宇宙中,人们还不得不运用光年的概念,一光年约等于9.4605×1015m,所谓n多光年即光在这n年里传输的距离,看来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到了宇宙中还是不足为快的。那么,新型载体的速度是多少呢?有研究说是光速的2.45倍以上,暂且按此计算(即使不是2.45倍,我们也坚信N2),也就是说粒子波在一年里走的距离也即2.3178×1016m。按照米秒速度来描述即734491482m/s,也即每秒73万公里,一秒钟可以去月球打个来回。

新型信息载体是多维的(M维,M3)。我们知道,自然界的声波是立体的,人体、物体都是立体的,或者说至少是三维的,电磁波是聪明的人类用来传输平面或立体信息的,但确实还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困扰,比如说,目前的3D技术就还是一个小儿科的“玩意儿”,人们接收到的3D音频或视频的体验感是被现有的、有局限的科技所扭曲了的,根本谈不上是什么3D,而我们研究的新型载体,首先不是在屏幕上的(去屏幕化是一个显著特点),其三维特性可以让人们直接传输自然界的声、像、境、味、气、神,这种信息的传输后的复原,是抛开显示屏的,接收的人们会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而这种三维或多维的信息传输绝不是现代电子技术那样对一个多维信息传输进行维度分解,再经过传输后进行的多维重组或复原。即使现在高端一些的全息技术,也只是一种分维(部分维度)的“全息”技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全息。对于新型载体而言,如果对一个人进行整体的信息传输,就是把他的音容、笑貌,所临其境都进行传输,未来我们所谓的“看秀”,就不再是在一个屏幕上,而是在一个“真实”的空间里感受那种真实的身临其境、四面八方、上下左右,该看得见的、感受得到的都在其中了。

4.2 能量载体

电磁波可以载运能量。光作为一种电磁波,把太阳能传输给地球;我们天天使用的无线电设备都能传输微弱能量,我们把一个小灯泡接上天线地线,做成回路,放置在电视台发射塔附近,灯泡会发亮,无线电传输了能量;近年的电子产品,无线手机充电器、无线电视机、无源WiFi等等,都是能量载体的运用。然而,人类还没有掌握到大能量的无线传输方式。自从有了电磁波以来,多少代人的研究、梦想,试图运用电磁波进行低成本大能量的传输,都以失败告终。

然而,我们注意到一些能量传输的自然现象,表明新的载体存在,能够突破较大能量的传输。

实验K,某人对一个较大的钢勺“发射能量”,实际上就是生物体的粒子波的能量发射,使钢勺某个层级的粒子高速运动,当运动达到一定速度时,只用两个手指,轻轻的对钢勺一拧,这个坚固得完全不可能手动变形的大钢勺,顿时成了“麻花状”。同一人,再对两瓶红酒中的一瓶“发射能量”,其实也就是发射粒波能量,使红酒某个层级的粒子加速运功,结果,这瓶红酒打开后闻起来就像“煮过”的“药汤”,一股怪味,而另一瓶红酒原味如常。

实验A,某人生吞十多根大头针,用X光拍摄到整个过程与我们的科学解释一致,即大头针进入他的口腔后,他对大头针某个层级的粒子发射粒波能量,使大头针的相应层级的粒子高速运动至软化状态,下咽时接近“面条”,所以他的食道有灼烧感觉,需要喝冰水降温,大头针进入食道时如同“面条”,到胃部后绞成一团,最后进入肠道排泄出体。

人类自身作为自然界粒子的集合,当今有77亿人之多,正粒包含原粒组成了不同的人,某些人的功能异于绝大多数人,就像有的人视力好一些,有些人视力差一些,某个年龄段视力好一些,某个年龄段视力差一些,甚至某个时候视力没有了。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体,特别是作为一种原粒或正粒的组合物,其许多功能在亿万年的演变中千奇百怪、时有时无、时强时弱;个别人能够发射载体,也不是人人都有此功能,这些少数人的存在给我们研究粒子波提供了机会。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攻克了许多技术和科学难关,然而对其自身的研究,特别是一些特殊人群以及生物,尤其是微生物、病毒等的研究还非常肤浅。我们为什么盯住人体、生物体不放,就是因为人体、生物体已是当下现成的载体发射器和接收器。人体、生物体也是最复杂的、是人类还没有彻底搞清楚的“精密设备”。可以断言,人体肯定是一种载体的接收器和发射器,但最强功能的发射器和接收器未来一定是人造的。

能量载体,或准确一点地说是非电磁能量的大能量粒子载体,在未来人类生活中也将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未来的“粒子能”交通工具,比“核能”更清洁安全的大能量交通工具、车辆或飞行器,都将实现能量载体的“充能”,地面或空中补充能量都将通过能量载体,进行“无形充能”;飞向宇宙的飞行器将以N倍光速的速度冲出太阳系,能量载体也将以更快的速度向飞行器补给能量,将人类载运至其他恒星系。

能量载体能够载运包括电能在内的许多能量,其更多的运用场景将随着能量载体的发现、运用而延伸开来

4.3 物质载体

4.3.1 物质载体定律

空气是一种物质载体。水在空气中粒化(随时随地自然雾化—粒化是水物质最显著的特点),水粒子克服重力束缚,飞向空中,并在空中漂浮,到一定浓度后聚合成大颗粒,即雨水,掉落地面。

电场也是一种物质载体。这些年发明的3D打印机,其中技术方案之一是将特定材料粒化(纳米级粒子粉末),并在电场两极之间进行传输,形成粒子材料的粒子束喷射,即立体打印,实际上就是这些粒化材料按特定路线、特定量的传输,电场充当了载体。

微观世界的研究是人类科学的弱项和短板,过去有许许多多未知和弱智,而现在我们发现:

【任何物质都可以在特定层级进行粒化,粒化以后都可以被传递到不同的地方,自然界有一种载体,就在粒子波中存在,对物质有载运能力。】——这是物质载体定律

生物和人类也可以作为实验对象。

实验H,扑克牌从桌面“拍”至桌下,其实原理是这样的,人体对扑克牌发射能量,使扑克牌的某个层级的粒子高速运动。从微观的角度看桌子,木桌也是充满空隙的“粒子网状物”,扑克牌在外力作用下,其高速运动的粒子,就像沙子在筛子里一样,“一拍”即过。有人拿此当魔术,然而我们的实验项目在人们理解不了时,简直就像魔术一样精彩。

另一个有力的事实之一,是粒子的加速器。通过某些粒子加速器,比如直线加速器(linear accelerator)、圆形加速器(circular accelerator),都可以将粒子运动加速到接近光速,当然这个载体还是我们的“老朋友”电磁场,然而此案例已说明当下“物质载体”已是存在的。进一步推测的是,一种更高级的粒子载体应该是某种粒子波载运着原粒或某个层级的粒子,实现N倍光速的高速运动。

未来的物质载体,还有更高层次的想象,从A地载运物质到B地,有可能只是传输一个程序或粒子码(暂且这样称呼),A地的某物或生物是由相关层级的粒子或10种原粒中的某些种组成,那么B地只要拥有这样的粒子或原粒,在B地,直接根据传过来的程序或粒子码进行组合或聚合即可,可以确认,用这种方案,粒子传输过程中巨大的能量消耗就节省了。至于某个人或物的传输使这个人或物失去了唯一性,这是伦理道德范畴的问题,相应的解决办法总会有的。

这个世界听起来有点儿令人瞠目结舌,可实际就会这样去演变,当一个粒子宇宙,载体世界替代或加入了电子世界之后,世界真的要彻头彻尾地改变了。

人类要想征服宇宙或移居宇宙,只有在那个时候才有可能,一个通俗的比喻,人类现在对付宇宙的科学技术,就像人类最开始用石器做工具一样,虽然时代跨度不会这么大,但未来和现在的差距就是电子时代和石器时代的差距。

只有物质载体技术成熟后,人类飞越宇宙才有可能性,人类在银河系至今还没有能力找到和地球相似的环境。银河系中,恒星系之间的通讯旅行靠现在的电子技术、智能水平、运输速度都是完全无法实现的,只有比光速N倍之快的载体、粒脑(超高智商的非生物智能)才可能使信息触角伸到其他星系,即使当今时代,人们乘坐光速那么快的太空飞船,飞行几百辈子也休想到达目的地(银河系的直径距离就是8万光年之巨,地球距离银河系中心是2.3万光年),更何况光速飞船也不可能造出来。所以只有当物质载体实现后,才可能将人体粒化后短时间传送到其它星系,最终实现人类星际旅行探索和移民的梦想。霍金、爱因斯坦在天之灵一定喜出望外,原来“光子、光速、飞行器、宇宙飞船”这些概念之外,还有“原粒、原粒波、粒子电脑、粒子传输这样一些新概念和新科学,他们的梦想终于可能实现了。

不言而喻,人类以后在地球上的旅行简直就可以秒达,一个深圳人要去纽约,将其送入粒化传输器粒化后,瞬时由物质载体载运至纽约,再在“接收还原器”中还原,这就是一个国际旅行。

你或许担心人体粒化后的传输失败,人头过去了,身子没有过去,怎么办?首先这是杞人忧天,其次这和坐飞机一样,万一失事,就买个保险呗!对了,其实你死不了,你被粒化后,“粒脑”(particle computer)会记录你的粒子排序码,使用粒子重组,重新将你合成即可,也就是说载体传输过程中,被传输的生物永远“死”不了

人类要修房子也变得简单了,粒脑指挥着各种粒子喷射器,对粒化了的建筑材料通过“物质载体机”进行“喷射”,包括装饰、用品,一应喷射粒子合成,如果那时还需要钢筋混凝土,那么水泥粒子、钢筋粒子都会按粒脑设计的程序进行喷射,包括墙纸、窗帘、沙发、书桌,一切室内用品,都可以直接由“载体喷射机”一喷即成、一蹴而就。

4.3.2 物质载体中粒子运动的能量与动量

一个尖锐的问题是,当一个物体以光速,甚至是N倍光速,比如10倍光速运动时,它的能量和动量会不会是一个恐怖的数字呢?当这些粒子组合的物体突然停止下来时,会不会是一个原子弹式的爆炸?

那么,我们怎么解释和处理这种高速运动后带来的粒子能量或动量的吸收问题呢?即高速运动效应带来的问题。或许这本身就不是一个问题,或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

让我们做一个量化分析数模来进行研究。假设(仅仅是假设)10倍光速运动的粒子仍然遵从量子力学和高能物理学的质能关系式。(在后续粒子力学的相关论文中,我们还将进一步阐述)。

一颗原粒op,比如是一个质子,它的质量是:

MOP=1.672621898×10-27kg1.67×10-27kg

10倍的光速是:

10c=10×299792458m/s3×109m/s

用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

E=mv2=MOP10c2

  =1.67×10-27kg×(3×1092 m2/s2

  =1.67×10-27×9×1018 kg·m2/s2

  =15.03×10-19 N·m

  =1.503×10-8 J

  =1.503×10-8×1/1.602177×10-19 eV

  =0.938×1011 eV

  =9.38×107 KeV

  =9.38×104 MeV

  =93.8 GeV

op粒子携带的能量为:93.8千兆电子伏。

再以动量角度做一个测算:

P=mv=1.67×10-27 kg×3×109 m/s

  =5.01×10-18 kg·m/s

  =5.01×10-18 kg·m·s/s2

  =5.01×10-18 N·S

也就是说,一个质子作为一个op粒子,以10倍光速运动,由于其质量非常小(如果是电子,就只有质子的1/1836,更小了),所携带的能量就是1.503×10-8焦耳也即93.8千兆电子伏;或以动量描述就是5.01×10-18·秒。能量和动量都可以看出来非常小,它们要停下来就不难了,更【由于物体被粒化后粒子分别分时传输的,在微观领域里,它们的能量或动量在同一时点不具备可加性】(粒子运动能量的不可加假说)。高速传输后的物体的动量(能量)不但小到忽略不计,而且仅有的那么一点也转化为热能逃逸,另一方面这种高速运动的粒子也不受牛顿惯性定律的约束,被传输的物体将感觉不到惯性,就会瞬间停止在目的地。

还有一种可能是,粒子运动在超过光速后的某个临界点后,上述质能关系已不再适用,超光速运动后的粒子会像光子一样质量趋于零(不等于零),就像大量光子形成的光压,人体也不会有感觉,更不用说撼动任何物体。

综上所述,【物质载体中粒子高速运动的能量和动量都不会影响实现粒子的瞬间停止】(超光速粒子运动效应假说)。

5.结语

40年来,本文的学说已不再是1982年的假说,它一直在被论证、验证、证实,并向着一个最科学的理论转化。时至今日,科技日新月异,无数的事实在不停地像巨浪冲刷着这个由粗石毛料包裹着的奇珍异石,未来可期,这块价值非凡的人间瑰宝就要展露在人类喜出望外的眼底,她的价值、她的魅力,将引领全球科学家、有识之士为之竞折腰。人类发明、掌握、运用新型信息载体、能量载体、物质载体的时代即将到来。世界,不只是世界,还有宇宙,将因之而不同。 

 

注释

[1]《化学大辞典》科学出版社201712月第一版,202010月第四次印刷。P57.元素周期表[periodic table of elements],20161130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核准并发布了4种人工合成元素……至此第1118号元素形成了一张完整规范的元素周期表。

[2]《物理学大辞典》科学出版社201712月第一版,202011月第五次印刷。P852.基本粒子[elementary particle]……目前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理论中,基本粒子可以分为夸克、轻子、规范玻色子和希格斯粒子四大类。

[3] Seth Lloyd,赛斯·劳埃德"Ultimate Physical Limits to Computation",Nature 406.6799(August 31,2000):1047-54, Electronic versions(version 3 dated February 14,2000)available at http://arxiv.org/abs/quant-ph/ 9908043(August 31,2000).The following link requires a payment to access:http://www.nature.com/cgi-taf/ Dynapage.taf?file=/nature/journal/v406/n6799/full/4061047aO fs.html&content filetype=PDF

[4]《物理学大辞典》科学出版社201712月第一版,202011月第五次印刷。P860.夸克[quark]一种理论上假设的构成强子的组成粒子、符号q,强子是由更深层次的物质构成的,1964年,盖尔曼(Gell-Mann)和茨威格(Zweig)分别假设夸克的存在,以解释基本粒子的对称性,但迄今未发现任何自由的夸克……

[5]《物理学大辞典》科学出版社201712月第一版,202011月第五次印刷。胶子[gluon]……目前在实验上未发现自由状态的胶子。

[6]《物理学大辞典》科学出版社201712月第一版,202011月第五次印刷。P309.“布朗运动……介质分子(直径为10-8cm”,即分子的直径为0.1nm。这个数据一定有误,众所周知,原子的直径为100pm=0.1nm,因此,布朗运动中的介质分之一定是大于0.1nm,即大于10-8cm的。


电话:010-59796075 信箱:chinakjzh2009@163.com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归中国科技纵横所有

《中国科技纵横》杂志社 京ICP备18024177号-1 ICP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