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纵横 中国科技纵横杂志社官方网站
热点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纵横视界

关于欧洲传统制造百年老店的考察与深刻思考

2023-10-13 19:11:00    来源:纵横视界

♦文/李深华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形式转换关键时期,中美贸易摩擦,互相博弈与较量,赋予其经济形势内涵更加严峻性、更加多变性、更加难以确定和更加复杂的冲击性元素,使当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改革处于攻坚期等内外部因素变得越加复杂和严峻态势背景下,从宏观层面而言,对未来预期的难度将不断加大;在微观层面上看,特别是经济主体,对形势利弊判断的准确概率会越加无度,何去何从方向性的选择难度在不断增大,自我把握的能力越发被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佛山市委市政府洞察其境,深知民企之意,急其所急,点破迷津,组织佛山市工商联企业家赴德国、荷兰和丹麦,对其传统制造企业展开实地考察。我认为,这次考察学习使民营企业家开阔了国际性视野,摄入了前瞻性观念,打破了思想局限,提高了品质意识,明确了方向目标,助推企业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纵观欧洲制造业百年老店,经过三次的工业革命洗礼而屹立不倒,依然活力强劲直奔工业4.0,可持续发展势头十足,它们几乎无一不是以创新为武器参与国际竞争,以创新为手段使产品走向全球化,以创新为内生动力保持可持续发展。在欧洲,“传统”制造不是一种落后的偏见,而是不断创新的代名词。对标考察,深入学习,我个人对传统制造企业有了新的认识,对欧洲传统制造百年老店创新背后的推动力产生了关注,围绕企业创新为什么成为必然和怎样才能实现创新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成为“传统”?必须掀起一场抽筋动骨的“品质革命”——观念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方法与技术的创新,这才是根本的。因此,我针对企业创新的“一个必然”、“两个前提”和创新“三个层面的方法论”展开了思考——

   创新为何成为“必然”

   在企业,创新为何成为“必然”,企业创新的动因是什么?在我看来,企业创新的动因从总体上说有两方面:

   其一,外在“变”的环境压力因素。企业作为社会的产物,因社会的需要而诞生,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存在,企业的价值受社会价值所包含,被社会准则所评价,随社会人的价值取向所转移,以社会人的喜好所定义。企业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产生社会价值、丰富市场内涵和满足人们不断追求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此意义上,企业必须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价值宗旨。所以,作为因市场需求和满足客户而存在的企业,在消费倾向变化的作用下,企业经营方式、套路、手段和技术等“变”的法则越加明显,“变”的欲望越加强烈,“变”的频率越加高密,“变”的速度越加快速,“变”的方式越加多样化,“变”的水平越加高超,“变”的领域越加广阔,“变”的产物越加丰富。可见,企业活在“变”的世界里,“变”成为不可逆转的生存法则。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一定要创新的必然的“变”的外在环境压力因素。

   其二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的兴衰基于市场作用,在于对自我发展的把握。所谓市场作用,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择木而栖,即市场有数十甚至数百种产业及其成千上万种产品系列,而任何一个企业,基于自身逻辑和资源与能力的种种局限而不可无所不能地通吃,什么都做,只能根据市场产品规模的大小,进入门槛的高低,生产易难的程度及其价值高低的等级等因素与自身企业状况结合起来,从中对某种市场产品作出选择,或在某个产业链中找准适合的位置并扮演好自己角色,形成企业战略定位。在现实的市场里,任何一个产品(除了新开发刚进入市场的新产品以外)几乎无一可能是由一个企业独家包揽。由于在完全市场化的这种情形下,一般企业都要面对两种情形的威胁,一种是产品品类相同的你追我赶被超越的同质化竞争;这种竞争是缓慢的、渐进式的,一般是可预见的,难以一招致命。另一种是以不同物理性质产品的非同质化的替代性竞争。这种竞争是快速的、突发性的、难以预测的,容易一夜被颠覆性的。也就是说,任何企业都要面临同质化被超越和非同质化被替代的两种威胁。正因企业时时刻刻要面临被超越和被替代的可能。为此,竞争的威胁成为必然,企业就要时时刻刻思考如何摆脱这些威胁,保持自身产业或行业地位和市场份额,使自己在竞争中成为赢家,而去打破常规,寻找新方法,探索新门路,开拓新空间和发展新领域。这就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的创新。因为,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按部就班地爬行,其结果永远是一种追赶;加倍努力下的墨守成规地拼搏,其结果也只能是被淘汰出局。可见,因为企业处于市场化的环境下,面对竞争威胁成为必然,所以,只有是通过离经叛道大刀阔斧的创新,才能有效地战胜竞争,摆脱竞争的威胁,跳出竞争的窠巢,实现超越的再超越和替代的再替代,把握市场的制高点,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就是企业为什么一定要创新,同时使“变”即创新,必然成为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内在需求理由的所在。就此意义上,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必然途径,企业创新只有开始而没有结束,只有必然没有或然。

   企业创新的两个前提

   企业创新的“两个前提”,其一是“充实的资源支配”,即企业要坚持不懈地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我们在参观德国凯驰(毛孔不净清洁机)、汉斯格雅(人性化的浴室解决方案)和丹麦博森(办公家具)公司、丹佛斯(制冷、供热和水处理及其传动制造)等公司时发现,不论它们是处于产业链的C端还是B端,企业在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凸显企业创新的特色,如新产品层出不穷,迭代不断,功能、结构、造型、选材等一系列的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兴,无事不举,无人不融,创新被呈现得淋漓尽致。创新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需要在点滴进展里积累和沉淀,需要旷日持久的付出和努力,因此,企业创新要有一笔庞大的创新经费来支撑,而且这种经费投入不是一点一滴、一时一事和一朝一夕的。按照德国斯图加特经济区域经发局发布的数据,在该地区最高的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是“常年平均”占总收入的12%,一般都不低于3%-6%(总收入占比),如德国的汉臣(液压件)公司研发费用达到6%。在我看来,“只有必须的付出,没有必定的回报”,企业在打造创新基础、培育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持续不断地倾注投资,需要厚积薄发。

   企业创新的“两个前提”,其二是企业本质的文化内核——创新的DNA,即企业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精心培育创新文化,在企业内部成为培育创新文化的营地,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

   在考察的企业中,在创新文化氛围呈现得尤其突出的是丹麦的奥迪康助听器集团公司。它以“科技领先、创新无限”核心价值为宗旨,在科研上作了巨大投入外,旗下全球最大的听力研究中心——艾瑞克斯姆听力研究中心内拥有全球唯一的、展品最全的助听器博物馆以及一个全球最大的听力学图书馆和一个全球最先进的、规模最大的听力学研究室,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听力技术的神话。奥迪康研发的“锐思(RISE)”技术及“锐思二代(RISE 2)”技术采用双核科技,使助听器的运算速度比传统助听器分别快了10—50倍和20—100倍,运算速度越快则声音失真度越小,声音越清晰。奥迪康研发的超级频宽技术,使助听器频宽高达10000HZ,这非常有助于听清言语中大量使用的辅音(Z、C、S、ZH、CH、ZH、P、H等)和清脆的声音(如铃声、高跟鞋走路声等)。奥迪康的不断探索、研发的创新精神将助听器品质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在产品市场寿命管理上做到自我否定,自我淘汰,不断主动缩短产品寿命周期,由原来的10年或12年的不断缩减到6年,未来计划产品寿命缩减到2年。可见,奥迪康公司自身利用强大的创新优势和雄厚的实力,产品不断更新迭代,能够做到自我否定,使竞争对手闻而生畏,可望而不可及,与竞争对手拉开一个很大的距离的同时,确保了自身永远处于高收益的状态。它的成功之处来源于奥迪康公司始终笃行“帮助人们用自己的听力过他们想要的生活”使命,践行“科技领先、创新无限”的核心价值,自企业诞生走到110年的今天,它的奥秘就在于专注于提高听力损失人士的生活质量,自始至终锲而不舍,坚持不懈致力于完善创新机制和培育创新人才,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形成企业强大的创新能力,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引领公司创造了超过110年的辉煌,打造了百年品牌。


   其次是北欧知名家具品牌——丹麦博森家具Paustian。丹麦博森家具公司创办1964年,是世界3500多家大型企业定点家具供应商。丹麦博森家具以追求技术卓越为己任,专注办公家具设计的纵深研究和发展,本着以人为本、不断创新、追求更高品质的理念立足于商界,服务于社会;以注重品质、严格选材、严谨设计为生产轴心;并将时代潮流、人性、古典和精美性融为一体。丹麦博森家具经久不衰的原因不仅在于技术和手段的先进性,更在于“‘人文价值与时代技术’充分融合的创新笼罩并驾驭着设计师灵魂”,以设计的创新克服了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由于资源贫缺和市场窄小的障碍。

   如何形成企业创新文化氛围

   在我们考察的企业中,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对其企业具体经营活动及其直接进入企业员工氛围进行深入交流,只能“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而言之。因此,在这里所谈及的,只是对考察过程在情景触觉所产生的一种感悟。

   如何形成企业创新文化氛围,要具体探究这个问题,首先是要从企业文化说起。企业文化它既是虚的又是实的。所谓虚,是说其实质,是理念化的价值内容,它渗透在企业组织内部和个人体内并成为其意识观念及其一系列价值准则,以形式化表达出来。所谓实,它要通过企业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在每一个细小环节中的行为事件反映,并成为企业内部一种行为范式。就此意义上,企业文化是虚实融合一体的内部范式,在制度体系阐明基础上,以语言和行为的方式,对理念及其一系列价值系统内涵的具体表达和诠释,是企业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的总和。换言之,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因此,要在企业内部构成文化氛围,是要把恒定的理念价值内涵,通过制度体系的形式诠释和表达,以学习培训方式进行全员教化,使一系列理念价值内涵从外至内潜移默化地植入企业成员思想意识,在时间的作用下,内化为全体成员普遍自觉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可见,培育企业文化氛围,要经得起理念性、教化性、时间性和普遍的实践检验,方可告成,企业文化内核——企业DNA因此而诞生并得到培植。也就是说,企业要主导什么和实现什么,就要形成什么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到企业内部的每一个成员,在每一个举措中感到具有使命感、创造感、价值感、荣誉感和成就感;才能使全体成员的思想,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统一到企业的意志上,进而激发出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萌发向目标奋斗强烈的欲望,进入自我实现的世界,创造人生的辉煌。只有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才能使一个企业能够自我实现,同时真正具有可持续发展动能。可见,如果企业要主导创新,那么,首先就要持之以恒地推动创新,构建创新的文化氛围。我们在考察过欧洲百年老店企业,在它们可持续发展轨迹所留下的印证和种种迹象,无不处处凸显企业创新的锋芒,如新产品迭代不断、层出不穷,运营方式变革无时不兴,生产手段优化无事不举,管理方法创新无处不在,技术和工具更新换代无人不及。这充分说明在他们企业内部真正形成一种创新文化氛围,有一种创新的DNA在繁殖,一种创新的气息在扩散,一种创新的力量在搅动,一种创新的文化锋芒在凸显。

   简而言之,一个企业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首先要培育并形成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具备一种创新的能力才有可能。上述企业创新“一实一虚”的两个前提,是确保资源支配,构建文化氛围,形成企业创新的基础条件。

   企业创新三个层面的方法论

   企业创新表面上好似是百花齐放,但实际上是分层次,有秩序,讲方法的。企业内部创新如果没有一个完善战略规划和严谨推进实施步骤的方法论,仅仅在一派热冲氛围中进行或展开,所产生的效果、形成的价值、造成的影响和付出的代价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企业内部创新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分门别类,权衡先后,判别轻重,找准部位,推敲方法,择机实施,有条不紊地展开。企业创新根据企业内部结构分三个层面,一是企业抽象领域的理念和价值观,即理念价值观念的与时俱进,这个层面可理解为企业家意识境界层面;二是结构性运营模式层面的变革,这个层面可理解为形式层面;三是具体作业层面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层面的更新换代,概括为具体层面。

   1、企业家意识境界层面创新。为什么把企业理念和价值观称之为企业家意识境界层面?因为,企业秉持的理念和价值观是建立在企业家主观意志和自身智慧和视野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家人生和经营企业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并通过与大量的客观事件碰撞与充斥和外部信息充分互动,在内在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三观进行综合考量、比较、权衡、验证和判断,最后归纳完善而形成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理念和价值系统,并成为企业的最高统帅和灵魂,更是企业内生动力的源泉。这个层面完全控制着企业发展的快与慢,把握着战略定位的错与对,主导着事业的兴与衰,决定着命运的生与死。所以,在这个企业家的意识境界层面上产生什么,企业就出现什么;它觉得是什么,企业就反应什么;它认为哪里好,企业就会走向哪里;它决定了什么,企业推进实施并就追求实现什么。就此意义上,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家为代表的思想所形成,意识境界所主导,观念价值所认定,同时,企业家是企业的最高代表。正如皮萨列夫的名言,“思想上的错误会引起语言上的错误,言论上的错误会引起行动上的错误”,企业家为代表的思想意识、观念价值和境界视野就是企业的最高把握,同时,企业家是企业的最高代表。所以,在这里把企业理念和价值观层面理解为企业家意识境界。那么,以上所说,企业家意识境界决定企业命运,企业要与时俱进,走进时代,首先就要企业家思想、意识境界和价值观念上的更新(创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头,才能有可能引领企业走向未来,与时代共舞。所以,当企业家的思想保守之时,就是企业没落之日;如企业家观念因陈守旧,企业就是故步自封停滞不前;企业家没有意识的地方,就是企业空白的领域。也就是说,企业的一切现象,都是对企业家思想、意识境界和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但当企业家观念意识的演变,其形态是抽象的,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它的转变是从外物(包括一切信息)对感性器官的触觉与内在心性唤醒的反复互动中产生,并以渗透和渐进式的进化和嬗变,企业家这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对企业的影响的形式是抽象的、被反映的,产生的效果是决定性、主导性、深层次和潜移默化的。从这个意义上,企业家首先要见多识广,不断开拓新的思路,产生新的意识,提高境界和视野,形成与时俱进的,新的价值观念。概而言之,企业家意识境界层面是企业命运的原本和最抽象,反说之,企业整个寿命周期自始至终的一切活动总和,是对企业家意识境界的综合反映和诠释。因此,企业创新,企业家思想意识和视野境界永远要站时代的在前沿,具有空前性。比如说,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时代的新常态,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入,国际产业格局加速重塑,产业分工加剧重构。在这一轮变革中,信息技术(包括区块链技术)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领域,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是引领新一轮变革的主导力量,这种力量必然在全球范围引起一场新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那么,在这种新常态的背景下,作为企业家思想意识,没有这方面的信息摄入,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产生,还是人云亦云或一窍不通,企业在这方面就是一片空白。那么,企业创新无从谈起,向前发展的内生动力从何而来?换言之,企业家意识境界层面的创新,永远站在时代最前位和制高点,成为促进和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所以说,“互联网思维、数字化意识、全球化观念”必将成为企业家时代思想意识、视野境界和价值观念创新的核心命题。

   2、结构性运营模式层面的变革。从组织形式而言,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必然会形成内部职能上的分工,并以同时建立的一系列对应运营的生产流程与规章制度连结和支撑起来的一种组织形式。由于这种组织形式相对稳定,因此,它定然是以对应着的生产流程和规章制度形成一定的模式化运行。因此,在这个层面上的变革,可理解为形式创新。在这种组织形式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和职能与职能之间,永远处于角色与专业互补和分工与协同互动的有机统一之中。所以,形式上的变革,不论是触发于哪一个部门和职能,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涉及面是整体性、结构性、复杂性和文化性的,同时,内部交易成本较大,效率较低,风险较高。故此,企业在这种形式层面的创新,要根据企业战略需要和经营管理风格,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谨慎权衡把握。从方法上,可以是从上至下和从外到内,亦可以从下而上和从内至外进行。但不论怎样,企业在形式层面的创新,其做法应该是要有前提的。所谓形式创新的前提,就是企业组织已经处于形式制约内容的状态。换言之,当下的生产流程或规章制度已经严重影响运作,制约效率,即制度已经处于不适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企业形式层面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是采取从“下”而“上”和从“内”至“外”的方式进行较为稳妥。在这里所谓“上”与“下”和“内”与“外”的关系之分,是相对地指前者(由企业组织结构及其一系列生产流程和规章制度等所形成的组织形式),对应着运行的主体后者(包括人、机、物等具体基础领域的生产力内容的关系)。前者的组织形式相对地称之为“上”和“外”,后者生产力内容相应地理解为 “下”和“内”。不论所谓从下而上或从内至外的变革,实际上是内容推动形式,即企业是从各个具体的生产力领域、环节上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层面展开创新,历时到一定程度,必然受到资源上、空间上、环境上和效能上的严重制约和局限,处于举步维艰,已经是穷途末路,即在具体方法、技术与工具层面创新失效状态下,针对障碍创新所暴露突出问题,作为展开组织变革,推动形式创新的突破口,这就恰逢其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稳妥见效。也就是说,企业正处“形式制约内容”而自然形成“内容推动形式”的变革,即实现“形式促进内容”的效果,在这种状态下实现形式创新,有如是给予经营把握者提供了对解决暴露和突出问题,具有针对性和突破性的有效方案。采取上述状态下的形式创新,从表面上是保守的,但实质上是稳妥的,成本和风险较低,收效甚佳。好比如目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到 “加快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的阶段,其实际上也是采取内容推动形式的创新。可见,企业要采取这种形式层面创新,如若把握得好,所产生的影响是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和深远性,产生变化是深刻和巨大的。反之,这是一种非常冒险的行动,若把握不准,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巨大的,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严重的可能导致企业内部出现一种混乱局面。因此,企业采取形式创新,切忌不可以在不具备前提条件下进行,应该是慎重的,有前提的,以内容推动形式,多做水到渠成的事,别做拔苗助长之为。

   3、具体层面的创新。这个层面之所以是具体,是因为它是处于最具体、最基础、最广泛和最普遍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和人、机、物等领域,可以说是展开全员创新最理想领域。这个层面创新的特点,从创新的单一项目而言,牵涉面小,灵活性大,独立性强,可控性高,风险甚低。因此,其展开的方法上可以是随机,也可以是随时的;速度上既可快,亦可慢;规模上又可大,也可小的;组织形式上,可以是团队的,又可以是个体式的;展开面上,既可以广,亦可以窄;时间性上可以长也可以短。可见,具体层面的创新,可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兴、无事不举、无人不及地展开全员性的创新活动,并可以渗透到任何具体领域、单位、部门、工段、小组和岗位的作业方法、技术和工具。但这种具体层面创新的普遍展开,是需要具有创新文化氛围支配,也是最适合于具有形成创新文化氛围的企业。在这个方法层面创新,是最基础性和普遍性的。虽然,这种方式往往是以一个小单元地展开,一个小工具、小环节地进行,但它的价值贡献是极大的,影响力千万不可忽视,因为方法、技术和工具层面的创新,可以从点到面,从微及著,从内至外,从下至上,从基础领域推动上层建筑,从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从局部推动整体,从量变到质变。比如是在产品上的创新,都是从小小的零部件到整个产品,再从产品延伸解决方案从产品款色到产品价值,再从产品价值转变为企业价值。可想而知,在企业,具体层面的创新,不可小看,更不可忽视,它有如九层高台之累土,合抱具木之毫末。因此,企业如果没有方法、技术和工具层面的点滴具体层面的创新,不可能推动更高更大层面的创新,绝对不可以出现企业之巨变。换言之,我们要取得企业之巨变,通过创新突围,走向世界,必须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切勿急于求成,好高骛远或好大喜功。最好还是回过头来脚踏实地从方法、技术、工具和人、机、物等具体层面的点滴做起,用时间培育企业创新文化;用氛围换发全员首创精神;用创新形成企业的内生动力。


电话:010-59796075 信箱:chinakjzh2009@163.com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归中国科技纵横所有

《中国科技纵横》杂志社 京ICP备18024177号-1 ICP备